"唐诗品汇"引用哪三句话来评价<蜀道难>的,列举诗句对这些句子加以说明

来源:百度知道 编辑:UC知道 时间:2024/05/31 21:52:28

明代诗学家高棅在《唐诗品汇》中,曾引用三句话来评价李白的《蜀道难》,即“妙在起伏”“才思放肆”“语次崛奇”。现就这三句话,对《蜀道难》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品读。

一、 妙在起伏
“文似看山不喜平”,诗也是如此。为了避免写诗的“平”,就需要讲究诗意的起伏,这样才能提起人们的阅读兴趣。在《蜀道难》里,这种诗意的起伏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。
首先,诗人极力抒写蜀道之难。“尔来四万八千岁,不与秦塞通人烟”“天梯石栈相钩连”“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,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”“黄鹤之飞尚不得过,猿猴欲度愁攀援”……“一夫当关,万夫莫开”等等,都印证了“蜀道之难,难于上青天”的断语。这是从大处着眼来渲染蜀道的艰难,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“起”。
其次,在对“蜀道之难,难于上青天”的渲染中,传达出来的是挽留友人、阻止其西行的细腻感情。从“其险也如此,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”“锦城虽云乐,不如早还家。蜀道之难,难于上青天,侧身西望长咨嗟”中,我们看到的是大诗人细致入微的精神世界。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“伏”。
在这种起伏当中,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和丰富细腻的思想感情得到了充分的展现。古人评说它“妙在起伏”是不无道理的。

二、 才思放肆
所谓“才思放肆”,指的是写诗时,思路要放得开去。对于李白这样一位浪漫主义大师来说,这一点自然不在话下。为了突出蜀道的“难”,诗人首先从整体印象即 “危乎高哉,蜀道之难,难于上青天”上来写蜀道的“高”与“险”;其次从蜀道开通的历史即时间的角度来写蜀道的“难”;再次从空间的角度即地势的险恶来写蜀道的“难”。在对蜀道的“难”作直接的描摹之外,诗人还不忘用“悲鸟号”“子规啼”等来侧面烘托蜀道的“难”。蜀道的“难”除了地势上的奇险之外,还有人为的动乱夹杂其间,“所守或匪亲,化为狼与豺”“磨牙吮血,杀人如麻”。这些人为的动乱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蜀道的“难”。
时而从整体印象写,时而从时间角度写,时而从空间角度写;既有直接的描摹,又有侧面的烘托;自然的环境和人为的动乱夹杂在一起……诗人的才思如信马由缰,随意驰骋。古人评说它“才思放肆”,道理或许就在此吧!

三、 语次崛奇
所谓“语次崛奇”,指的是在人们料想不到处下笔。